Skip to main content
全港約有30萬名抑鬱症患者,當中多達5.4萬人可能屬於「頑治性抑鬱症」。

本港抑鬱症患者達30萬 逾5萬人屬頑治性抑鬱症

利民會今日舉辦「香港頑治性抑鬱症圓桌論壇」,旨在深入探討本港頑治性抑鬱症的現狀、挑戰與應對策略,旨在剖析頑治性抑鬱症對患者、家庭與醫療系統造成的負擔,以提升公眾對頑治性抑鬱症問題的了解,同時促請社會各界正視此日益嚴峻的精神健康議題。

論壇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趙芊嵐指出,「頑治性抑鬱症」並非正式臨床專稱,導致醫院管理局雖有抑鬱症病人統計,卻缺乏「頑治性抑鬱症」的官方數據。根據最近估算,抑鬱症個案持續攀升,全港約有30萬名抑鬱症患者,當中多達5.4萬人可能屬於「頑治性抑鬱症」,即患者在服用至少兩種常規抗抑鬱治療後仍未見效。這群「隱藏」的重症患者不僅長期承受反覆病發之苦,正面臨更高的自殺風險,社會功能衰退及醫療負擔亦遠高於一般抑鬱症患者,對家庭、社會及整體醫療系統構成深遠挑戰。

 

患者缺乏清晰治療路線圖

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臨床教授陳秀雯直指當前醫療系統的困境:「精神科醫生在門診診症時間不足,難以深入跟進複雜病例,而患者則缺乏清晰的治療路線圖,在嘗試不同藥物過程中亦會有無力感。」頑治性抑鬱症的成因複雜,涉及個人生理、心理和成長背景因素,以及社經、朋輩/家庭/職場人際關係上的壓力,因此「沒有單一治療方案」,必須跨界別合作。

立法會議員社會福利界功能界別狄志遠強調,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藥物支援,包括檢視藥物名冊,引入並資助創新療法;另外在社區及家庭支援方面,可以強化社區照顧網絡,減輕照顧者及其家庭的負擔;在公眾教育及預防方面,應該提升社會對精神健康重要性的認知,消除公眾對精神病的污名和標籤。

他又透露,已正式去信醫院管理局,要求提供更多關於抑鬱症及頑治性抑鬱症的數據分析,包括輪候時間、嚴重個案數字等,以進一步研究及填補政策制定的數據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