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主席獻辭

吳日嵐 教授

吳日嵐 教授

2022-23年度迎來了多項挑戰。本會在服務、人力資源及財務方面,皆須靈巧應對,迎難而上。然而,經過執行委員會、員工團隊共同努力,及各方的支持下,本會維持著穏健的持續發展。

 

新冠疫情後的持續發展

長達三年多的新冠疫情,不單打亂了服務單位往常的服務提供形式,更對服務使用者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經濟狀況及社交關係等重要部份構成了明顯的沖擊及變化。當防疫的警示終於除下了,各服務單位恢復如常運作之際,本會同工需要調整服務形式去應對,例如:社區支援服務保留部份小組活動透過在線提供、為服務使用者安排更多社區接觸及人際社交技巧訓練等。在個人工作方面,除了服務需求量明顯較以往增加,同工更要協助服務使用者面對更多因情緒困擾或長時間與親友分隔的孤獨感。年內,本會的臨床心理學家除了提供直接的個案評估及心理諮詢服務,更提升了對專業同工的在職培訓,讓同工們,尤其是年資較淺的不同專業同工,能夠加快掌握精神健康服務的個案及小組介入技巧。

 

簡而言之,疫情過去,社會活動恢復正常之後,服務單位內有些在線活動按需要仍然繼續進行;線下的直接服務,無論在量和質方面的要求,都較以往為高,因此同工們既要提升工作效能,同時也要在服務技能配套方面不斷增潤。

 

儘管服務環境充滿挑戰,本會在今年度仍先後開辦了多項嶄新的服務,其中的「樂齡同行」“JC JoyAge 3.0”計劃由賽馬會贊助,聯同香港大學社工系,以階梯服務模式及實證為本之介入手法,就長者抑鬱情緒及精神困擾問題,在社區中提供不同層面之精神健康服務。此外,「愛家聯盟」照顧者支援計劃;“Project KoL” 社區為本的生活:院舍長者精神健康支援計劃;和“REBound” 簡便入門精神健康求助平台:照顧者及精神受困擾人士支援,皆由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撥款資助。在202312月本會營辦的精神健康支援熱線,是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提出加強支援精神復元和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十項措施之一。這些新項目的開發,奠定了本會近年在香港倡議及提供精神健康服務的重要角色,也彰顯了我們進一步邁向「走在精神健康最前線」的願景。

 

經過4年的學習和實踐,本會經已將「復元公民」採納為服務的主體理念,重視服務使用者從經驗中互相學習及社區參與,因此亦十分倚重朋輩支援員參與提供服務的過程。多次受疫情影響押後的利民亞太論壇會議,終定名為「亞太精神健康國際會議2023」,並於今年1279日在香港舉行,以Mental Wellness: Recovering Citizenship為主題,邀得耶魯大學的Michael Rowe 教授為主題演講嘉賓。期間本會有多位同工在會上發表報告,述說本會在復元公民方面的實踐經驗。在會議的最後一天,本會更安排了第六屆復元公民訓練的剛畢業學員出席,分享他們的自身學習經歷,展示了本會把復元公民理念本土化的成果,與業界同工切磋、交流。

 

人力資源是重中之重

近年來,香港社會服務顯見地出現人才流失的現象,本會年內離職的人員數目亦是可觀。有見及此,本會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既以流程重組的方法加快了招聘員工的程序,又先後推出多項挽留人才的策略,例如:動用整筆撥款制度中保留賬戶的儲備,以津貼形式奬勵現職的同工﹔提高持有學位前線社工的入職薪酬等。一如以往,本會在員工培訓方面不遺餘力。在這個年度,設有多項員工的培訓政策。在各項政策的驅動之下,截至2023331日,總體職位空缺僅為4.4%,讓本會得以維持穏定、高效能及人手充足的員工團隊,提供持續服務給香港市民。

 

為慶祝40周年誌慶,並鼓勵同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本會在20238 月舉辦以「尋根‧再發現」為主題的英國交流之旅,安排不同職務及職級的同工走訪利民會的發源地倫敦及周邊地區,連結了相關的人物和機構進行交流學習,包括利民會創始人Elly Jansen 女士、英國利民會、復元學院及牛津大學的David M Clark 教授等。交流團的參加者,會肩負將所見、所聞、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其他同工的重任,幫助我們跨進未來、持續發展。

 

審慎、進取兼備的理財策略

在政府財政緊絀的光景,本會在過去兩年及未來兩年所獲得的整筆撥款資助,都要按年遞減百分之一,未來數年,機構財政收縮的比率將會明顯增加。再加上本會近期員工流動率下降,儲備的額度勢將持續減少。為此,本會採取了量入為出的措施,審慎理財。雖然社署在最近推出成本分攤的指引時,說明機構可按服務的性質將不同財政來源的項目定性為津貼及服務協議(FSA)活動、津貼及服務協議相關(FSA-related)活動,及非津貼及服務協議(non-FSA)活動。然而,本會一向經已審慎地將整筆撥款資助項目及其他財政來源資助的項目嚴格劃分,在政府資助額持續減少的時候,預算也不會對其他項目的開支有太大影響。

 

在嚴格監控開支的同時,本會仍維持不斷發展新服務的動力,因此必須開發其他財政收入來源,例如﹕今年內除了前述的資助機構之外,撥款支援本會發展新服務項目的還有華永會、香港共濟會、殘疾人士藝術發展基金和教育局。而即時通24小時精神健康支援熱線,則由利希慎基金、周大福慈善基金及嘉里集團聯合贊助。我在這裡特別鳴謝這些一直鼎力支持本會推動精神健康服務發展的撥款團體和部門。

 

除了爭取服務經費以外,今年度本會亦面對無法預見的突發情況。202397日晚上至98日之間一場持續16小時的世紀雨災,淹浸了全港多處低窪地區,更摧毀了本會位於柴灣新翠花園地下的綜合職業復康中心,當中的裝置、傢俬、用品及客戶的貨物,皆損失殆盡。要重新修復該中心重啟服務,預計需要一千多萬港元。期間,幸得社會福利署西柴灣及東柴灣綜合家庭服務中心、青年廣場、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百德浸信會、鰂魚涌社區會堂、聖雅各福群會賽馬會青萌柴灣綜合服務中心、利民卓業有限公司等區內熱心團體鼎力支持,即時借出場地予本會以持續提供職業復康服務;社會福利署更透過加快獎劵基金的申請程序,夥同建築署即時到場評審,使本會不必重新招標,而可以在原來的大維修工程之上以額外撥款方式,申請補充撥款。如果過程暢順,所有補充工程項目或可趕及於150天的施工時間內完成,目前本會正待獎劵基金正式批核。我在此特別鳴謝所有曾經協助本會共渡難關的機構和人士。

 

步入四十周年,本會儘管面對重重困難,仍奮然邁進,克服了多項挑戰,堅守走在精神健康最前線的志向。願以此與全體同工及各界持份者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