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會促擴大頑治性抑鬱療法
利民會今日(5日)舉辦「香港頑治性抑鬱症圓桌論壇」,探討本港頑治性抑鬱症的現狀、挑戰與應對策略。專家及學者促請醫管局定義「頑治性抑鬱症」並建立官方統計,擴大藥物及治療方法的選擇,並加強醫療、社福系統的合作,避免前線支援斷層。
服用兩種藥仍未見效 料達5.4萬人
利民會服務資料發現,有一半抑鬱症患者診症年期超過10年,以及復發超過兩次或以上,而復發次數越多的患者,自殺念頭越顯著。論壇主持人、中大社工學系博士趙芊嵐指出,醫管局缺乏「頑治性抑鬱症」官方數據,最近估算全港約有30萬名抑鬱症患者,當中多達5.4萬人可能屬「頑治性抑鬱症」,即患者在服用兩種或以上常規抗抑鬱治療後仍未見效。
利民會高級經理蘇嘉寶指,現時前線精神健康服務正面對資源不足及服務分割,全港18區設25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但每隊約25人的專業團隊需服務當區約33萬人口。以本港約30萬名抑鬱症患者計算,每區平均約有1.6萬名患者,未計其他精神病患者,反映現時社區精神健康支援人手與資源遠遠未能應付實際需要,更遑論日益增加的服務需求。
精神健康社區中心人手難應付需求
照顧者孫太分享兒子自18歲起罹患抑鬱症,至今已患病16年。期間治療效果不彰,自殺行為反覆發生,令她承受巨大壓力。孫太形容感覺被整個系統遺忘,沒有人能告訴她一條完整的路該怎麼走。她近年開始透過參與各種家屬活動,學習自我關懷,重視自己的精神健康需要。孫太的兒子現在嘗試重投社會工作,尋找輔助就業支援中,她期盼僱主可以接納復元人士,提供一個共融的工作環境。
立法會議員狄志遠建議政府提供更多藥物支援,包括檢視藥物名冊,引入並資助創新療法;社區及家庭支援方面,可以強化社區照顧網絡,減輕照顧者及其家庭的負擔。公眾教育及預防方面,他認為應提升社會對精神健康重要性的認知,消除公眾對精神病的污名和標籤。他已正式去信醫管局,要求提供更多關於抑鬱症及頑治性抑鬱症的數據分析,包括輪候時間、嚴重個案數字等,進一步研究及填補政策制定的數據空白。
利民會今日(5日)舉辦「香港頑治性抑鬱症圓桌論壇」,探討本港頑治性抑鬱症的現狀、挑戰與應對策略。專家及學者促請醫管局定義「頑治性抑鬱症」並建立官方統計,擴大藥物及治療方法的選擇,並加強醫療、社福系統的合作,避免前線支援斷層。
服用兩種藥仍未見效 料達5.4萬人
利民會服務資料發現,有一半抑鬱症患者診症年期超過10年,以及復發超過兩次或以上,而復發次數越多的患者,自殺念頭越顯著。論壇主持人、中大社工學系博士趙芊嵐指出,醫管局缺乏「頑治性抑鬱症」官方數據,最近估算全港約有30萬名抑鬱症患者,當中多達5.4萬人可能屬「頑治性抑鬱症」,即患者在服用兩種或以上常規抗抑鬱治療後仍未見效。
利民會高級經理蘇嘉寶指,現時前線精神健康服務正面對資源不足及服務分割,全港18區設25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但每隊約25人的專業團隊需服務當區約33萬人口。以本港約30萬名抑鬱症患者計算,每區平均約有1.6萬名患者,未計其他精神病患者,反映現時社區精神健康支援人手與資源遠遠未能應付實際需要,更遑論日益增加的服務需求。
精神健康社區中心人手難應付需求
照顧者孫太分享兒子自18歲起罹患抑鬱症,至今已患病16年。期間治療效果不彰,自殺行為反覆發生,令她承受巨大壓力。孫太形容感覺被整個系統遺忘,沒有人能告訴她一條完整的路該怎麼走。她近年開始透過參與各種家屬活動,學習自我關懷,重視自己的精神健康需要。孫太的兒子現在嘗試重投社會工作,尋找輔助就業支援中,她期盼僱主可以接納復元人士,提供一個共融的工作環境。
立法會議員狄志遠建議政府提供更多藥物支援,包括檢視藥物名冊,引入並資助創新療法;社區及家庭支援方面,可以強化社區照顧網絡,減輕照顧者及其家庭的負擔。公眾教育及預防方面,他認為應提升社會對精神健康重要性的認知,消除公眾對精神病的污名和標籤。他已正式去信醫管局,要求提供更多關於抑鬱症及頑治性抑鬱症的數據分析,包括輪候時間、嚴重個案數字等,進一步研究及填補政策制定的數據空白。